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同意珠海市香洲区等1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备案配资10倍杠杆,这也是《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的通知》印发后的首批方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也是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
目前,珠海已推动建立“1+5”市区两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组织架构,全市各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共安排子项目223个,总投资规模约500亿元。
香洲区是珠海主城区,也是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区。根据《珠海市香洲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香洲区将采用“土地整治+”的模式,通过治土、理水、增绿、秀城、增产五大措施,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打造“大湾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先进示范区”。
良田连成片、土地集约化、产业有保障……得益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样的转变在珠海各地频频发生,展现出一幅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美丽画卷。
南方日报记者蒋欣陈
美乡村
城乡融合新图景
从空中俯瞰香洲区,山峦、河流、道路与城市景观相映成趣,情侣路就像一条飘逸的绸带,勾勒出珠海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轮廓。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同意珠海市香洲区等1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备案。此次香洲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划定整治区域407.64平方公里,涉及香洲区管辖的10个镇街、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的唐家湾镇,以及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辖的众多海岛。
作为珠海主城区,香洲发展前景好、规划定位高,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四大关键问题——耕地“破碎化”突显、产业空间捉襟见肘、历史聚落活力不高、海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如何解决?全域土地整治是破题之法,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关键一招”。
根据《实施方案》,香洲区将采用“土地整治+”的模式,通过治土、理水、增绿、秀城、增产五大措施,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打造“大湾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先进示范区”。
按照计划,香洲区共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子项目54个,涉及总投资224.13亿元。至2024年底,预计开工子项目数达48个,开工子项目占比近九成,总面积2569.5349公顷。
农业、康养、观光,当度假的风吹到了田园,又将掀起怎样的涟漪?
南屏镇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及周边农用地整治提升项目(一期)是香洲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要子项目之一,该项目在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同时,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等农旅融合型项目。
自项目建设以来,项目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吸引了黑翅长脚鹬、反嘴鹬、白鹭等候鸟聚集。如今,这些候鸟已成为驻足此处的“常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远处,南屏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改造项目也是一个瞩目的焦点。
南屏村自建村以来,拥有800多年历史。遵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针对空间布局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思路,南屏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博街区为目标,打造“一条文博活力轴、三大风貌区域、六个主题线路”。未来,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将被赋予新的生命,迎接每一位探访者的到来。
兴产业
低效用地再开发
土地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香洲区坐落于珠三角经济核心地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挑战。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香洲亟须深入挖掘区域内的用地潜力,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香洲区逐步形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光电、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创意、大健康产业等产业链,拥有南屏科技生态城、三溪科创城、前山格力工业园和翠珠—翠景工业区四大产业园区。
今年,香洲将持续实施产业空间筹集行动,建成产业载体110万平方米;推进三溪联合智造港、趣印科技、锐翔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动航粤电气、科瑞思等一批技改项目;盘整园区用地,完成前山专精特新产业园项目场地清理;通过高压线下地、福溪村收储还建,为三溪科创城腾出13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产城融合,亦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根据《实施方案》,珠海高新区将以永丰金鼎片试点做地项目(永丰城中村改造项目)为示范,打造产城融合的典范。
“永丰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的优化整合,更是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珠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中的产业用地将被打造为集创新研发、智能制造与绿色生态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同时增加教育、绿地等公共设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
打造新质生产力载体空间,不仅在于陆地,还可以将目光投向广袤的海洋。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以海岛旅游、海洋能源、海洋渔业等海洋特色产业为主。辖区旅游资源丰富,经多年发展已拥有一定的游客群体和收入规模,但缺乏高品质旅游度假配套服务设施。
此外,该区域的渔业发展仍以小规模网箱养殖和近海捕捞为主。按照《实施方案》,海洋区域将优化海洋空间要素配置,构建高品质海洋发展空间,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探索“海洋牧场+”休闲旅游、产业配套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同时,进一步挖掘海岛资源优势,通过打造高端特色酒店民宿、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等,提升海岛旅游服务能力,丰富海岛旅游体验。
迎丰收
零碎耕地连成片
除香洲区外,金湾区、斗门区也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珠海已推动建立“1+5”市区两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组织架构,全市各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共安排子项目223个,总投资规模约500亿元。
如何让各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镇实现各优其优、特色发展,是珠海需要思考的问题。
7月,正是夏收时节,金湾区平沙镇一片总面积逾4500亩的早稻田迎来了首轮丰收。
引人注目的是,这庞大的稻作面积中,有超过3000亩的土地原系盐碱地,经过精心改良后,成功转型为生机勃勃的稻田。据估算,改良后的盐碱地稻田每亩可收获稻谷约600斤。
良田连片是耕地保护的最佳途径。金湾区推动平沙镇耕地集聚区“万亩方”建设,总规模约1.4万亩,通过对农田灌排水体系、田间道路体系及农业设施基础条件进行改善优化,形成“渠相通、路相连”的万亩阡陌格局。
珠海耕地碎片化问题凸显,在香洲区,耕地零散散布于项目区域内。为解决这一问题,珠海正在探索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珠海市“耕地总量平衡指标池”。
具体而言,该机制将珠海东部地区非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耕地,通过指标交易的方式,调整至西部地区耕地集中整治区范围内,促进珠海逐步解决耕地“碎片化”。
类似的探索创新,也在斗门区的广袤田野间不断上演。
斗门区福安村是珠江口地区典型的水上村,村落临河而建,可分配宅基地极少,有村民苦恼“已经有快40年没有分到宅基地”。
7月1日,“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首期封顶暨二期集中签约仪式在福安村举行。受益于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斗门区探索宅基地资格权跨村实现“联名报建”,在人多地少的村庄开展村民公寓建设。
按照固有的宅基地分配模式,福安村村民公寓项目总用地7.17亩,只能保障15户村民的建房需求,改为建设3栋11层的村民公寓后,可以满足60户村民的住房需要,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3倍。
“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项目是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也是珠海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百千万工程”的一大亮点。未来,这项改革可为珠三角地区以及其他人多地少的农村地区建立村民公寓配资10倍杠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