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远东第一大煤气厂等十余项“全国工业之最”。百年工业的历史积淀网络配资,为杨浦滨江沉淀下了“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城市肌理。
2020年9月,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入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名单。2024年1月,上海杨浦生活秀带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
近四年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创建的背后,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忙碌。她,就是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文博管理部部长李佳蕾。
■李佳蕾给同事讲解杨浦区文物点位情况
收集建筑故事,奠定文物身份认定基础
自从2011年进入国歌展示馆从事讲解工作,李佳蕾就与文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她进入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参与文物工作,这份缘更深了。2024年起,李佳蕾任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文博管理部部长。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范围,涵盖了杨浦滨江15.5公里区域,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以及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73处。其中各类工业遗产最为突出,呈现时间早、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等特点。
■李佳蕾和同事在杨浦滨江测量杨树浦水厂定位数据
为做好示范区创建,李佳蕾将工作从文物工作延伸到工业遗产的摸底调查,将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纳入文物保护的视野,她开展田野调查,走访厂区老职工,收集建筑背后的故事,为历史建筑的文物身份的认定奠定基础。
在她和同事们努力下,在示范区有关成员单位的推动下,最终核定公布3处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4处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为杨浦区历史文脉保护,扩大示范区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
目前,示范区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73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43处,优秀历史建筑19处。
围绕峥嵘岁月,还原工业时代集体记忆
一有时间,李佳蕾就喜欢去文物修缮现场看看,看着满载匠心的一砖一瓦、一梯一窗、一樑一墙重现往日光华,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护了场所记忆,她由衷感到了工作的意义。突破建筑本体保护的局限,更强化系统性、全要素保护的文物工作视野。
随着示范区创建的深入网络配资,李佳蕾感觉到,文物保护利用是多元化的,不能再局限于建筑本体的保护而是应延伸到文物本体与场所记忆、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只有历史建筑和文物走入当代人生活,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长久地留存下去。
■李佳蕾在仔细研究档案室一楼一册文物档案资料
她把目光投向了看不见的领域,却是鲜活历史能呈现的地方。围绕杨浦滨江工业时代的峥嵘岁月,聚焦工厂、工匠、工艺等主题,她和同事们邀请19位老劳模、老专家、老职工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滨江规划开发的资深专家学者开展访谈,用镜头语言,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还原曾经工业时代的集体记忆,完成了12集《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拍摄,并在电视上播出。
从保护建筑到保护“口述史”,这一切让她熟悉的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愈发富有人文色彩,也愈发让她感受到文物工作的魅力。
挖掘背后价值,探寻每幢建筑前世今生
在示范区创建伊始,李佳蕾就投身于“工业遗产基础信息”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高校合作研究中,查找资料、提供线索、挖掘建筑背后的多重价值,每幢建筑前世今生的故事,她与高校团队一一探寻。
她熟悉杨浦滨江的文物建筑,总觉得这些凝固的音符中奏响了城市发展演进的序曲,而她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梳理着属于杨浦滨江的城市发展变迁。
■李佳蕾(中)与同事研究文物修缮工程设计方案文本
最终,从她参与的课题中选取了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四大类型15项代表性案例,出版《蝶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杨浦实践》一书,这是一本书写杨浦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之书,凝练了示范区创建中的杨浦智慧。
从最初的书稿修改到后期的图片完善,她都全身心投入,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杨浦的工业遗产之美、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心血,无数次在夜灯下笔耕不辍,但她认为值得。
随着示范区创建的深入,李佳蕾和同事们一起,不断拓展着文物工作的外延,守护着历史文化遗产所赋予杨浦城市水岸的独特精神气质和神韵。